很抱歉,此投票活动已停止,不能填写
00:00:00
2022年第五届CAIC竞赛作品网络投票
投票规则
查看规则详情
2022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天文创新作品竞赛(CAIC)作品网络投票:
决赛入围作品可参加网络投票,得票前列的作品将获评 “最佳人气奖”(不计入作品最终成绩)。
投票时间:即日起-7月31日
注意:可点击每项作品图片下方的“查看详情”了解作品简介,为你最喜欢的作品投票!每个类别可投1票或多票,需所有类别都投票后才可提交(可选择“此类别无投票”选项)。投票仅限QQ/微信/钉钉登录用户填写,每个用户只允许填写一次。请勿刷票!如发现异常刷票行为将取消作品投票成绩!
录音中...
*
1.
1、天文科技创新类
请选择1
-
3项
(可选1~3项)
0票
1-03-3米脉冲星望远镜的设计与实现
查看详情
本项目设计了一款3米射电望远镜用于观测脉冲星B0329+54。脉冲星是一类特殊的天体,对脉冲星的研究直接获得了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针对脉冲星信号极其微弱而难以被普通天文爱好者观测到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射电望远镜灵敏度公式,结合天线、馈源和接收机知识,完成了望远镜前端制作,用于接收脉冲星射频信号;结合软件定义无线电、脉冲星数据处理算法知识,完成了望远镜后端制作,用于脉冲星轮廓实时显示并同步记录脉冲星数据文件。最后利用天文常用软件DSPSR(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Software for Pulsar Astronomy)处理脉冲星数据文件,进一步验证所观测的脉冲星真实性。
0票
1-04-火星大气电场测量仪
查看详情
火星表面环境与地球差异巨大且尘暴频发。尘暴诱发的大气电场对火星探测安全危害巨大,对人类深入研究火星大气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人们对其产生机理、演化特征的认识却一片空白,对火星大气电场仪器的研发具有开创性。火星大气独特的成分、气压及高电离度给火星大气电场探测、电场仪的设计带来了挑战。本作品为团队自主研发的适合火星表面大气电场探测的电场测量仪。本作品通过对比各种测量方法以及对尘暴电场测量方法的研究,选择了单探针法作为仪器的测量方法,在理解测量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传感器,采集装置,上位机软件等。仪器制作完成进行间接标定及尘暴电场测量模拟实验。仪器具有灵敏度高、采样速度快等优点。本作品的研发为火星大气电场测量奠定了硬件和方法基础。
0票
1-05-火星着陆区典型地貌对象认知实习APP
查看详情
目前高校对行星环境和地貌的认知实习,大部分在野外和实验室内开展。如今,我国深空探测任务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现有的使用地球地貌和矿物等对比行星特征的实习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对行星形貌认识的需求。
本作品基于unity平台和C#语言,构建火星着陆区场景和火星车的三维模型,火星车能够在场景中运动、交互并开展形貌测量。综合火星遥感影像和真实场景地形对四种火星典型形貌(撞击坑,沟槽,凹顶锥体和沙丘)进行形态和成因认知。本作品能够给实验人员对着陆区场景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还能满足对火星形貌的认知和学习,最终增强对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了解和兴趣。
0票
1-07-基于智能手机的天体摄谱仪
查看详情
本项目设计并制作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天体摄谱仪,开发了STM32单片机驱动的VIS-NIR线阵CCD、使用扩束镜和扫描镜完成了光栅光谱仪的设计、并开发了手机APP,通过蓝牙控制天体摄谱仪工作状态、最终运用智能手机的算力完成了原始光谱的科学处理以及曲线拟合。
通常,天体光谱摄影需要运用PC软件驱动CCD进行拍摄,同时,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市面上所有VIS-NIR光谱仪都需要使用PC软件驱动,外出拍摄不方便,并且,在缺少移动电源的情况下,续航时间堪忧。本摄谱仪功耗仅0.375W。(满电荷载两天多)
因此,本项目将光机电算融合一体,完成了手机端天体摄谱仪的研制,有利于简化天体光谱获取的流程,提高天体光谱拍摄的效率。
该天体摄谱仪的极限星等为8.5mag,单星视场:小于6’光谱分辨率为0.6nm/Pixl,最大自由光谱范围是400-1000nm,最长积分时间3min,光谱拟合时间<3s,样品尺寸:7mm*9.5mm*12.5mm成品尺寸:5.5mm*6mm*12.5mm,样品重量:295.3g。满足设计需求。
该天体摄谱仪光路改进了作者2019年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ZL 2019 2 0289156.4;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改进了2022年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ZL 2021 2 2391728.X。未来软件开发方向将采用2021年软著专利方案:2021SR1055674。
目前,已完成了样品的制作和APP的开发,完成了成品的设计以及光学与电路仿真。未来还将继续开发APP基于深度学习的光谱自动分类和标定功能,并搭建网站数据库。
0票
1-11-空间电磁环境监测科教平台
查看详情
天文/空间射电观测易受到地面无线电环境干扰,建站前需要对台址周边的电磁环境进行充分测量。基于此,本小组开发了可用于空间电磁环境监测的便携平台——空间电磁环境监测科教平台。
该平台由天线、模拟前端、信号采集装置以及显示装置四部分构成。接收单元为电小环天线,可接收100 kHz到30 MHz信号;模拟前端对信号进行放大,抑制噪声。信号采集装置将信号采集传输至工控机;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屏及自主研制上位机系统,能够对结果进行直观的显示。
该平台具有如下功能特点:1)实现高精度电磁环境监测,操作简单,性能稳定、通用性好;2)科教融合,理工交叉,实现教学功能;3)主要器件性价比高,适于推广。
0票
1-12-利用机器学习进行天文图像自动分类的研究
查看详情
随着科技进步和越来越多的大型巡天计划的实施,人类获取的天体图像数量呈指数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指望人工分类是不现实的,而考虑到星系研究在天文领域的重要性,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天文图像进行自动分类是十分必要的。鉴于并合星系形态和星系并合阶段未有人做过此类自动分类尝试,本文运用基础的机器学习算法分别进行了星系形态、并合星系形态以及星系并合阶段的自动分类,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在未来大规模运用机器学习进行分类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0票
1-13-面向计算机视觉和自动化测试的光学仪器校准技术
查看详情
光学仪器校准对于实验者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缩短操作时间对仪器校准意义重大。面对此问题,团队成立科技发明制作项目——面向计算机视觉与自动化测试的光学校准技术,解放劳动力,高效完成校准步骤。经过严格分析可行方案、数学建模、技术研发与设计。利用计算机视觉对成像进行识别、图像处理,利用所设计牛顿反射镜畸变校准模型,建立神经网络并运用单片机技术,对光轴进行物理调整以实现最终成像的准确与光轴的对正。
0票
1-15-双中子星并合事件的多信使预警探测研究
查看详情
2017 年人类首例双中子星并合事例的探测,打开了多信使天文学的全新局面。 我们则在该工作中,对两类计划中的空间分赫兹引力波探测器:B-DECIGO 和 DO-Optimal,研究其为宇宙中的双中子星并合事件提供预警信号及定位信息的能 力。在考虑了四类双中子星并合族群的分布模型后,我们给出了不同探测卫星对 双中子星并合后的短伽马射线暴事件的预期探测率。针对具有不同探测深度的多 个光学巡天望远镜,我们还给出了有关多波段千新星事件的预期探测结果并加以 分析。我们的结果显示,空间分赫兹引力波探测器能够在多信使预警探测的研究 中,拥有地面引力波探测所不具备的突出优势。我们认为该工作能够为将来的多 信使天文学领域提供一种新颖的“wait-for”探测方式。
0票
1-21-PSR_J1900_0329单脉冲的研究
查看详情
本文利用 python 语言处理了我国天眼 FAST 验证并观测的一颗脉冲星的 单脉冲数据;处理了 10 分钟的观测数据,我们找到了 110 个来自于此脉冲星 的单脉冲。下图为找到的一个典型的单脉冲。
我们推测这颗脉冲星 PSR J1900-0329 的单脉冲轮廓的变化可能起源于星 体周围粒子的辐射高度不同,反映出辐射高度一般会在几十千米附近改变。 此外,我们发现脉冲强度在周期数第 1050 和第 3300 左右出现“暴发”行为, 少数单脉冲还在同一个周期内会出现相位差约 4°左右的两个子脉冲信号。
0票
此类别无投票
*
2.
2a、天文科普视频类
请选择1
-
6项
(可选1~6项)
0票
2a-08-潮汐的秘密
查看详情
本作从学校附近的钱塘江大潮为切入点,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地球上潮汐现象的成因,继而例举、介绍了宇宙中常见的一些因为潮汐而导致的现象,最后视野再次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看看我们是如何利用潮汐,这一宇宙中普遍的自然现象造福人类社会的。
0票
2a-14-飞天梦-月球
查看详情
开篇以苏轼的《水调歌头》诗词引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月亮特有的情 怀。科普内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哥哥用科学知识给妹妹解释了月亮上 “玉兔”、“蟾蜍”是怎么形成的;月亮有没有被天狗“吃掉”;月亮周而复始“长 大变小”的原因;月亮为何只有一副“面孔”等天文现象。视频最后,哥哥讲述 了近代探月史,特别是中国近 20 年来宏伟的探月工程以及未来探月计划。作 品不仅解释了日常我们所见到的天文现象,更是给妹妹小小的心里种下了科 学的种子。
(1)形式题材上,用小朋友常听到的上古神话故事开展科普,即引发了小 朋友们的兴趣,又普及了科学知识。
(2)创作方式上,主要由 PPT 创作完成。科普工作者基于常用的 Office 工 具也可高效创作生动的天文动画。
0票
2a-19-火星上的水
查看详情
本作品以科普视频的形式对于火星上水的分布种类等作了生动形象地描述,并结合当下中国的火星探索现状讨论了火星上的水的重要科研和战略价值,创新性地将多种火星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提炼、融合,首次精炼而生动地将火星上的水以短视频的灵活形式表现出来,科普性很强。
0票
2a-21-空间站紧急避碰
查看详情
2021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空间站组合体两次实施“紧急避碰”,有效规避了碰撞风险,保证了航天员的安全。
本视频巧妙结合WWT、AE、PR等软件,模拟了中国天宫空间站“紧急避碰”的场景;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希望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征途漫漫,困难重重。我们呼吁各方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共同构建外空环境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0票
2a-22-漫解流星雨
查看详情
从古至今,流星雨都令人津津乐道,它们是神秘太阳系的一部分。流星雨究竟是什么?来自何方?科普视频《漫解流星雨》为您揭开流星雨的神秘面纱。该视频是采用FlipaClip软件手绘漫图,再由视频剪辑和配音软件来合成解释流星雨的具体形成过程、命名、观测等天文知识的科普视频,内容上为全手绘动态漫画视频,包括漫画小人和多变场景,手绘时将关键转场效果(拉近、放大等)画出,使视频自然、视觉效果好。除传统人声配音外还创造性地配上其它丰富的声音(例如,彗星尘埃高速冲入配大风呼啸声等),使其更生动、便于理解。解说亲切,不机械。最后,使用工具简单,却可为中小学生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精良的科普视频,降低科普视频制作门槛,有助科普。
0票
2a-24-密室逃脱之银河梦境
查看详情
“唯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逃离这里。”
作品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T4y1q7u8?share_source=copy_web
主要内容:未来的你做了一些选择而意外地进入了异空间。这里除了你和一个少女,并没有其他生命。这个异空间是密室,你经过探索,意外地发现了密室的密码竟与你考前复习的内容——《古星球学》中的古银河系有很大的关联性。唯有解出密码才能打开大门,但能否逃脱密室?这取决于你,请谨慎选择。
创新点:
1.作品采用互动视频的形式,介绍了有关恒星测距、银河的旋涡结构、银河系自转的知识。
2.为了让观众有参与感,作品有一条完整的背景故事线,并采用了第二人称,将观众设置为作品主角,且在故事线里设置了很多选项,观众的选择将会影响故事结局。
3.本视频的知识点介绍主要采用探索密室的方式,融学于乐。
0票
2a-26-七月流火
查看详情
0票
2a-30-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尤利西斯航行日志
查看详情
作品借助尤利西斯号太阳探测器第一人称口吻,讲述其星际旅途中通过木星变轨和见证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被木星撕碎的经历,科普引力弹弓和洛希极限等天文知识,展现宇宙科学之美。
作品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将尤利西斯借助木星引力抛离黄道面的变轨过程,同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奇观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探测器利用引力弹弓效应的“成功”与彗星突破洛希极限被撕碎的“失败”同台对比,进一步加深观众对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
作品采用“航行日志”这样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科幻风格贯穿始终,使用天体运行模拟软件“宇宙沙盘”仿真演示,带领观者徜徉星辰大海,结尾引用丁尼生《尤利西斯》中的名句,氤氲浪漫气息。
0票
2a-32-太阳的秘密
查看详情
宇宙中有数十亿颗恒星但只有一颗近邻主宰着我们--太阳。太阳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是黄矮星一类的恒星,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太阳似乎都是黄色的,但太阳真是黄色的么?地球上不管在哪,自转一周都是24小时。那么太阳上的自转周期又是否都相同呢?令人恐惧的太阳风暴到底是怎么产生,又怎么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呢,他又会带来哪些自然美景呢?
本视频通过将生动有趣的动画为您讲解太阳上丰富的天文知识,下面我们将带您走进神秘的太阳。
0票
2a-34-天文时间-脉冲星
查看详情
本项作品是一项科普视频,全长约5分钟,旨在向公众科普有关脉冲星的相关知识。作品创新地使用了space engine、universe sandbox、stellaris等软件对天文现象进行模拟,力求将天文现象直观、简洁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同时,本项作品为了能更好的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兴趣,在语言的使用上更加年轻化,同时配以大量表情包以增强视频的趣味性,力求观众在观看视频时既能收获知识也能收获快乐。视频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S4y1V7ZX。
0票
2a-39-卧看星河尽意明
查看详情
北极星作为古代航海中一种重要的定位依据,即使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星空识别、野外定向到舰船导航、卫星发射,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本作品是我们团队围绕四季星空和北极星编写脚本、收集素材、影棚录制、整理汇总、后期制作的科普视频,是代表我校天文俱乐部参加该竞赛的作品。从北极星的作用和其指引方向的原理出发,认识四季星空,到如何寻找北极星,并从多个角度展现北极星定位的重要性。在如今无论是平时生活中还是野外求生中,甚至在现代海战中,天文定位都是我们一种保底的定位手段。增强了我军在强磁干扰等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使舰行万里不迷航。
0票
2a-40-五星占之金木土
查看详情
《五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专著,书中记录从秦初到汉初 70 多年间水,金, 火,木,土五星的变化异常和木,土,金三星的行度表,记录了古人对星空的勤 恳观察,留下了丰富的天象资料。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作 用。其记录数据与现代天文观测数据高度吻合,古天文学为我们现代天文学的发 展借鉴了很多丰富知识,学习和普及古天文学在现如今尤为重要。对古天文学的 探究,有利于了解古代科学的研究,对我们如今天文学宇宙探寻有着深远的意义。 能引领我们去发现和深究未知的领域,去验证古人的这些重大发现。《五星占》 是天文学探究的一个奇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星占》是我们 先人对未知宇宙的努力探索,其勤勤恳恳的记载正是对科学的坚毅。
《五星占》共为 9 章,分别是木星,金星,火星,土星,水星,五星总论,木, 土,金三行星行度。其中对木,金,土这三星的观测记录尤为仔细。视频主要讲 述了这三星的基本运行规律,分析了其在五星占中的记录,并且古今对比,发现 《五星占》中记录的行星的运行数据与今测值高度符合。展示了古代天文学的成 功,浪漫及研究意义深远。
0票
2a-42-小衣箱中的大宇宙
查看详情
一方小小的衣箱,集结了宇宙的瑰丽之美,一幅奇谲而奇幻的图画,向我们展示了四千年前中国人看到的星空,本漫游以曾侯乙彩绘二十八宿图衣箱为出发点,结合古代星空图层,介绍了衣箱上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参宿等相关天文知识。
0票
2a-43-寻找“僵尸行星”
查看详情
北落师门b是一颗巨大的外来行星,质量大约是木星的三倍,列位于坊间传闻的宇宙中十大最恐怖星球中,它所处的星系和指环王中邪恶的“索伦之眼”一模一样,又被称为又被称为“索伦之眼”和“僵尸行星”。它是首颗在可见光下能直接拍摄成像的外来行星,该行星环绕着尘埃包裹的恒星北落师门运行,后者位于距离地球25光年的南鱼座。
0票
2a-44-寻找地外生命
查看详情
本作品旨在科普地外生命的探索历程。
内容上,本作品以寻找地外生命为主线,提出了生命的形成条件,然后对太阳系内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进行了漫游,其次介绍了太阳系外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漫游过程中还提到了探天利器如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等,并对人类的航天史进行简要介绍,结尾将地外生命的探索与人类文明的延续结合在一起,升华主旨。
在技术方面,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我们插入了多个模型。另外,我们对开普勒的部分探测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处理,使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镜头衔接流畅,富有美感,配乐与之相配,相得益彰。
作为一部科普教学类作品,内容兼顾生命形成等基础知识,伽利略等探天利器,技术方法多样,多用模型展示,结尾又具有教育意义。
0票
2a-50-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址
查看详情
谈起南极,翻开地理书:白色大陆、全年寒冷干燥、海拔最高.....这些概念大家都耳熟能详。南极最高点——冰穹A,那里高、寒、罕、暗,因而有着极好的天文观测条件。伴随着中国南极科考的快速发展,2009年,昆仑站在冰穹A建立;中国天文人也从2008年起,在那里持续耕耘。我们利用万维望远镜平台,以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址的三个重大节点,呈现以昆仑站为代表的中国南极天文的过去、现在、未来,介绍了相关设备的背景知识、科学目标。并在其后展现了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南极天文的发展历程。由于我们才疏学浅,很遗憾只能浅薄的描绘南极天文的轮廓,无法充分展现它的美妙;希望借此机会抛砖引玉,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讲好中国天文故事,展现中国天文发展的优秀作品!!!期待中国南极天文在中国天文人接续奋斗中,助力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
0票
2a-51-中国天眼:傲视苍穹、内有乾坤
查看详情
本作品主要以大科学装置“中国天眼”及其运行细节作为解说对象,介绍了射电望远镜的基本信息,通过望远镜灵敏度的对比、反射面及馈源舱的解说,充分展现中国天眼的特殊性与先进性,并向中国天眼的设计师、建设者们致敬,以南仁东精神、中国天眼精神作为指引前行的巨大动力。
目前运用动画制作解说中国天眼运行细节的视频稀少。本团队充分运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Animate、3D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等精心制作相关原理动画,将天眼球面转为抛物面时三角面板如何变化、各瞬时抛物面对应馈源舱的运动轨迹如何形成焦面、馈源舱如何被6个支撑塔抬升140米等过程进行可视化,同时与天眼的相关视频片段紧密缝合,形成完整的解说逻辑链,充分确保了科学性和普及性。
0票
2a-53-追星星的人
查看详情
我们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活了上千年的男孩,种种缘由,使他与星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借他的视角,科普在某个特殊时代的一些天文知识,历史,特殊天文现象等。
我们作品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不同现象的科普——比如天体的周日视运动,蟹状星云等。在我们看来,作品的创新点就是其本身。在自然的故事中,真正去体会天文就在我们身边;体会那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了解到的天文;并且永远保持好奇,因为谁也不知下一秒会不会遇到男孩所遇到的天文奇景。
至少,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去相对证明,星空的意义除了供人们喜欢欣赏、研究探索,更有他最原始的特性——陪伴人们生活。人生如同星辰,追随着星辰,探索未知,不断前行,便是生命的意义。
0票
2a-54-Matariki昴星团-中新文化差异下的同一片星空
查看详情
本片通过昴星团展开讲述毛利民族与中国民族面对同一片天空下的文化的共性与差异,2022年是毛利人新年正式成为新西兰国家公共假日的第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和新西兰建交的50周年,谨借此片祝愿新西兰人民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0票
此类别无投票
*
3.
2b、天文科普产品类
请选择1
-
2项
(可选1~2项)
0票
2b-02-地球自转轴进动演示仪——岁差演示仪
查看详情
核心内容:岁差演示仪取地球绕日公转的春分点附近的一段,将地轴26000年的运动缩小到这一模型。地轴与球壳相连,采用向下伸缩杆,保证地球中心一直处在黄道面上。当地轴转动时,会带动球壳一起转动。球内采用嵌套设计,通过小球与直杆相连但不与地轴相连,保证大球既可转动又不脱离其位置。由于地球自转和重力作用,地轴以约26000年的周期扫出一个圆锥,在模型上表现为地球自转轴顶点绕上下两个小圈一圈。当地轴绕南北两个圆环一圈时,表明已经过了26000年。地球上的标记逐渐偏离黄道上的标记(2022年春分点位置),新标记相较于原标记偏西,这便是春分点西移的直观表现。而当地轴转动26000年后,春分点标记又重合。
创新性:开发少数人研究的岁差演示仪,以期填补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0票
2b-04-基于3-6岁儿童的手工设计
查看详情
该作品基于 3-6 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等特点,设计出了不同 种类难易程度不同的手工方案。
整套活动课程包括 12 个不同难易的主题,兼顾趣味、科学、严谨、 艺术等各个方面,同时考虑课程的科学意义和体系的完整。
团队在多次教学实践中证明,本套活动课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空间想 象能力,提高儿童的思维专注度,增强儿童双手的灵活性,也受到幼儿园 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0票
2b-05-基于树莓派的射电望远镜
查看详情
本作品是主要由树莓派,AdalmPluto,电源模块,滤波放大电路以及1.4GHZ抛物面天线制作而成,通过接收宇宙中中性氢原子发出的信号,并绘制中性氢原子的频谱图,并进行数据分。结合了Linux系统的简单操作,可操作性强,方案简单,对初学者友好,可以激发大学生对射电天文观测的兴趣。
0票
2b-10-太阳多光谱轴向扫描成像望远镜
查看详情
本作品设计并制作太阳多光谱轴向扫描成像望远镜,实现将多光谱轴向扫描技术应用于太阳高光谱成像领域,解决目前太阳多谱段摄影方面光学结构过于复杂、单望远镜波段覆盖范围较窄的问题。并且具有光数据吞吐效率高、成像光谱范围广、空间与光谱分辨率高的优点;可以实现在紫外、可见、红外波长范围下对太阳实现单光谱、窄带、全光谱成像,还可进一步缩小成像的窄带带宽。将多光谱轴向扫描成像技术应用于天文学中太阳多光谱成像,根据天文观测领域的需求以及多光谱轴向扫描成像技术的特点,制定合理方案,使二者有机结合,为未来地基、天基的太阳多光谱成像系统提供新的方向。
0票
2b-14-星星落在我花园
查看详情
简介:
《星星落在我花园》是一款包括插画设计和相关衍生文创的作品
以梵高的绘画作品和伊迪丝·索德格朗的诗歌为灵感进行创作
1889年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 在法国雷米的精神病院创作《星月夜》
在这个孤独夜里他的生命迸发出熊熊火焰
他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
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
20世纪伊始
芬兰著名的瑞典语女诗人伊迪丝·索德格朗写下《星星 》
在无数个星光璀璨的夜里
她渴望徒步穿越太阳系
星星落在她的后花园里
她说:你要把脚步放轻放慢 避免踩到脚边的星星
2022年
在疫情下我们已走过3年
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未曾忘记爱这个宇宙
今天我们将重逢在星河之下
与梵高、索德格朗以及所有热爱星空的人一起
在花园赴一场宇宙之约
0票
2b-16-引航星途——天文科普智能创意产品
查看详情
本品是一型天文科普用电子玩具,主要面向青少年,适用于光害较为严重的城市环境,可以识别所指向的天体,并给出名称、位置、星等和背景资料介绍等相关信息。这一识别过程完全依赖于用户的时间、地点和机身内置传感器的测量数据,不需要网络连接,因而成本低廉,省电耐用。整机构造呈手枪状,识别动作类似扣动扳机,造型精致美观,用户体验良好。
0票
2b-18-宇宙线µ子探测器
查看详情
本设备通过闪烁体以及硅光倍增器(SiPM)探测身边的高能粒子,可以实时地通过灯光以及音效展示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μ子,并且可以记录到高能粒子的能量,得到本底辐射或者放射性物质的能谱。
通过本设备,人们可以了解到,在遥远辽阔的宇宙中,时时刻刻都有着天体在发出高能粒子,看似遥远的天体其实并不遥远,它们的“信使”就在我们身边。
创新点:将无处不在但不可见的高能粒子,尤其是宇宙射线的次级粒子μ子实时地通过声光展现出来,并且价格低廉,体积小巧,有作为中小学实验设备的巨大潜力。
0票
此类别无投票
*
4.
2c、天文课程类
请选择1
-
4项
(可选1~4项)
0票
2c-06-笔下星辰——中国古代天文学
查看详情
你可曾在夜深之时抬头望月,感叹星辰浩瀚而人生短暂;你可曾在星光之下翻阅史书,好奇古人眼中的今月,是哪般模样;夜空无言,无言缄默,借着穿越千年的星光,它只是轻轻凝视你,默默祝福你。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古代天文星官体系,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天文研究的概况,在这里你还能知道为什么会有闰月闰年,中国的历法如何诞生。与天文结下前世情缘,共星辰度过漫长岁月。拨回时光的指针,走进那片神秘的古代星空。
0票
2c-09-从古典诗词中学习天文知识
查看详情
针对中小学生的天文课程大多是直观的讲解,本作品通过古典诗词讲解天文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诗词赋予天文天象美感,有些诗词赋予天象主体情感,从而达到借景抒情、以物明志的艺术目的。因此,我们在上天文课程教学生天文知识时,适当地学习、挖掘相关的古典诗词,明确把握日月星辰等天象的借代意义,准确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及了解背景故事,以达到让中小学生对一些天文知识加强认识的目的。
0票
2c-12-基于幼儿的天文学活动课程设计
查看详情
本项目针对幼儿天文教育资源短缺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 Hands-on 和 STEM 为理念为儿童开发了天文课程解决方案,包括主题活动、支撑材料,并为教师提供 配套的教学手册,解决幼儿天文课程难开展的现状。目前,本项目已完成第一轮教 学资源开发,以《太阳系的八个兄弟姐妹》为主题,打造出一套面向 3-6 岁儿童的 课程 PPT 与教材。为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我们制定详细的教师手册,将教师所需信 息都囊括其中。项目如今已进入第二轮教学资源的开发阶段,我们以“寻找第二个 地球”为新的课程主题。项目课程的所有 PPT 课件,教材,教师手册均为团队自主共创。
0票
2c-13-建星筑月:中国古代建筑与天文学关系的研究
查看详情
打马过银河,倒影一百光年长,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间断,而建筑天文学作为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对于揭示古代人类天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古代典型建筑为研究点,结合史籍资料向学生讲授在我国天文学与古代建筑的关系,主要从我国古代天文建筑的发展历程出发从史学角度介绍天文学与古建筑的有机结合的产物,再从建筑文化和方位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向学生阐明古建筑与天文学的关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古天文文化。
0票
2c-15-四方上下,古往今来
查看详情
作品简介:“四方上下,古往今来”系列课程面向广大青少年及以上人群,为大家普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 从华夏远古时期的懵懂到宋元时期的鼎盛.
2. 从单调的斗转星移到丰富的节气文化
3. 从中国古代天文与西方天文的区别,领略中国古人的智慧。
创新性:1.大量使用动图的方式,把抽象的诸如如星宿,分野,日晷,圭表等天文概念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更方便同学们理解掌握中国古代天文的内涵。
2.以大家熟悉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二十四节气等)来解释说明大家不曾深入了解的与中国古代天文相关的联系。
科学性:1.部分插图取自Stellarium,文字叙述参考大量文献及专家所解释的古籍。
2.内容解释参考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天文馆,上海天文馆等权威机构。
0票
2c-17-天光与云颜——浅言天象
查看详情
本作品为一个(也可以扩展成一系列)科普课程,主要讲解了以大气光学为主的天象,还讲述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本作品的创新点在于:1.多学科交叉,将天文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野拓展;2.小众领域大众化,把近年来常常被错误报道的天象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述给大众,并且融合了科学前沿性与普及性,能够让大家易于接受;3.内容互动性强、灵活性高,便于随时随受众群体改变形式。
0票
2c-20-五彩斑斓的光谱与恒星的指纹
查看详情
本天文科普课程围绕着“光谱”这一主线开展,对科普受众进行了不同等级的划分,设计了一套完成的教学体系:从手持分光镜、到动手做DIY纸模型光谱仪、再到3D打印的四模式模块化拼装光谱仪、最后到望远镜组装恒星摄谱仪。我们由浅入深、有逻辑体系地设计了许多精心取材的物理、化学实验,带领大家从日常生活的灯光、火光,分析到不那么常见的辉光、荧光,最后把目光投向宇宙,去研究那遥远无比的星光,天地两结合,一同探索如何从光谱窥见物质世界的密码、恒星的指纹。
本课程还引领科普受众,在学习光谱学原理的同时,了解我国相关的科学成就、把新学习的知识应用起来,用活知识、增强大国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适合各种场景:小学生亲子科学课及游学、中学生社团和研究性学习、大学生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等,都可以选取相应难度的部分进行转化应用。
创新性声明:
(1)光谱仪模块化透明化,把陌生的黑匣子转化为玩具拼装般有趣。
(2)分年龄段教学,因材施教,都能有所收获。
(3)拓展至科学前沿成就,建立知识桥梁,增强大国自信。
(4)多学科知识交叉,培养复合型新时代人才。
0票
2c-22-心至苍穹外 目尽星河远-关于《流浪地球》的天文知识探究与趣味教学设计
查看详情
《心至苍穹外 目尽星河远》以硬核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背景,讲述电影中相关的天文和物理知识。作品以地球逃离方法为主线,结合实例讲解地球为何逃离、如何逃离、逃往何方,将影视作品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保护自然,热爱地球,关爱地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幻观、科学观、宇宙观。
0票
2c-24-星旅奇缘——专题系列科普课程
查看详情
在这美丽而神秘的宇宙中,太阳在广漠的天幕上放射出令人注目的光 辉。你是否思考过太阳从何而来,又将如何改变呢?你是否知道太阳有何特 点又对地球产生着多大的影响呢?你是否真的了解这熟悉又陌生的太阳呢? 让我们一起搭乘太空号飞船,踏上这段“星旅奇缘”吧!在这段旅途中,你 不仅能够在“太阳”专题系列科普课程中,通过趣味性十足、科普性突出的 课堂教学了解到有关太阳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对地球的影响、日地月的位 置、太阳探测等多方面知识,你还能够在“天问”科普活动实践过程中将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仰观星空,俯察朗月”天文台观测、参与“智取星 光,慧聚星河”天文知识竞赛、聆听“天文知识面对面”专题讲座。让我们 一起遨游太空,探索浩瀚的宇宙世界吧!
0票
2c-25-宇宙星系也能刮风下雨吗?
查看详情
核心简介:本课程针对 13-16 岁学生设计,可用于“双减”延时服务或天文社团 教学环节。课程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教学 ppt 和教案。教学内容 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天气入手,地球大气时时刻刻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天气现象, 引出本节课话题:宇宙星系也会刮风下雨吗?进而从地球大气与星系大气、星系 内部“天气”是怎样的、星系内部“天气”观测方式这三部分展开教学。
创新性:采用地球天气与星系宇宙的“天气”类比是本作品的亮点。基于身边的 自然现象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类比的手法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
0票
2c-28-追逐夜空中的亮光--星座探秘
查看详情
本作品以天文科普教程为形式,旨在从占星学入手,激发同学们深入探索星座的兴趣,主要面向高中阶段以上的学生群体。课程配以相应的教学方案,实操性更强。本系列科普教程创新点在于三:一是结合软件录制了相应的星座视频,使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置身于浩瀚星空,直观感受到星座的魅力。二是与时下流行的占星学结合,更贴近大众生活,更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更具科普性。三是科普课程中涉及部分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西方天文知识结合,更具趣味性。课件PPT中包含相应深空星图以及观测方法介绍,有利于同学课后自发探索星座。追逐夜空中的亮光,宇宙与岁月浪漫不止。
0票
此类别无投票
*
5.
2d、天文软件类
(可选1项)
0票
2d-01-“鲸探号”虚拟天文太空飞船
查看详情
“鲸探号”虚拟天文太空飞船是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宇宙飞船中生活的宇航员以及想成为宇航员的普通人的一个体验空间,空间包含休眠舱、电梯室、休息室、探索室、实验室、小飞船、模型厅、大厅以及驾驶舱。主要创新应用有两方面:一是对宇航员的应用,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时可利用VR头显设备来扩大宇航员生活空间以及改变宇航员生活空间的一个视觉感受,从而减少宇航员的心理压力。二是给想成为宇航员的普通人体验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普通人带上VR头显设备即可进入太空空间,我们将模拟出在宇宙飞船中生活的视觉以及听觉感受,来满足人们的航天梦以及让航空航天更加贴近生活,并激发人们参与天文研究的兴趣。
0票
2d-03-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数字孪生系统
查看详情
本作品《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数字孪生系统》选取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为研究对象,以射电望远镜性能故障难以预测、运行维护难度较大和建址偏僻普及困难等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在数字世界中,构建射电望远镜的孪生系统。通过实体模型模拟真实物理环境,各类传感器获取相应目标数据,在孪生系统中对射电望远镜的性能问题进行同步多域仿真,并依据模拟结果运用对应补偿技术给出解决方案。对射电望远镜的虚拟参观、全生命周期的状态检测与远程维护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0票
2d-10-AR太空百科
查看详情
项目通过unity基于Vuforia开发的AR项目,项目通过识别特定识别图开启AR体验。包括太空人从神秘空间走向屏幕,太空人打招呼,使用者可以通过双指放大缩小旋转太空人进行交互,当太空人介绍完自己之后,屏幕会出现三个按钮,分别是太阳,地球,月亮,使用者通过点击对应按钮,屏幕中会出现对应的模型并旋转播放,并且播放对应的太空百科音频。在音频播放结束之后,按钮会再次出现,使用者可以通过点击播放下一个百科知识,也可以重新播放当前百科知识。
项目基于AR开发,可快速部署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并融入AR的可视化交互体验,大大增强用户的体验,并将天文知识传播给使用者,是天文知识传播的新方式。
作品已完成作品登记,相关技术创新已申请相应软件著作登记及专利。
0票
2d-11-VR天文航海模拟器
查看详情
本作品运用VR技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成本高、体验差、限制多等缺陷,在虚拟环境中达到真实天文航海教学训练效果。团队自主研发天文航海精准算法,收集整理依巴谷星表数据,模拟真实星空。软件包含三部分功能:天文航海模拟器,可任意设置时间地点等参数,调节时间流速,兼有对六分仪的模拟使用,更贴近航海实际操作;四季星空教学,突出展示四季星空,与观星口诀相结合,嵌有四季星空讲解;天文航海教学游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0票
此类别无投票
*
6.
2e、其它类
请选择1
-
3项
(可选1~3项)
0票
2e-01-“积”光导星——基于国际科普视频自主提升训练
查看详情
本作品为本科生自主训练科普讲解能力的活动体系。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基于国际顶级机构的科普视频资源,提升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了解天文学前沿动态。
学生首先在 ESO 官网选择视频,通过深入的学习后,挑选视频中的 要点,查找所需相关资料,并制作讲解视频的 PPT 与讲稿,经教师审阅 后进行多次试讲,最后向其它同学讲解。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反复改良 讲解方式和内容,达到师范生技能要求后进行正式讲解。 目前,本项目 已完成五十余次专业技能提升训练,积累多套完善的视频讲解包,在锻 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便于其他同学对相关知识的查询。
0票
2e-04-《太阳系:风风火火的奇迹》
查看详情
在这片不可思议的宇宙里,来和性格各异行星们大闹一场吧。
本篇将太阳系天体进行拟人化,并以喜剧漫画的方式讲述行星的欢乐日常,展现出有趣的天文知识
0票
2e-05-《天文宝藏》——沉睡地底的璀璨群星
查看详情
单方面宣布和“国家宝藏”联动的“天文宝藏”开播了。浮生观玉斗,来去随星辰,本期出场的文物是西安交大西汉墓二十八宿星图,古人将对星光的想象埋入墓里,千年前的星光至今仍可通过壁画领略一二。二十八宿的图案,是古人驰骋的想象力,也是他们朴实的生活,看那二十八宿中诸多城池,逮至年节庆典,那真是张灯结彩锣鼓喧,觥筹交错众宾欢。杀猪作腊,膘肥体壮不愧奎;沿江游行,游人如织堪称娄。二十八宿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我们是一群对星空怀着敬畏与向往的初心者,期待下期与您相遇。
0票
2e-06-《中国天眼》系列儿童绘本
查看详情
团队正在自主开发一套关于 FAST 的儿童系列绘本,旨在以绘本 的 形式向 6-8 岁儿童科普 FAST 的相关知识。
由于 FAST 项目复杂程度高, 涉及内容多, 因此分成选址工作、建造过程、 FAST 结构 和 工作原理、FAST 的科学成就、南仁东相关的故事等 5 个主要 方面开发,以形象、有趣的图画方式创作绘本,暂定 5 册。
《中国天眼——小胖锅寻家记》 2册,介绍 FAST 选址工作。 《中国天眼——小胖锅自传》 介绍 FAST 各部分结构。
《中国天眼——小胖锅奋斗记》 介绍 FAST 的研究内容和成就。 《中国天眼——特别日记南仁东传》 介绍 FAST 南仁东先生的事迹和精神。
目前进展较快的是 FAST 选址主题绘本《中国天眼——小胖锅寻家记》, 已处 于最终绘画阶段; 另外 FAST 建造、成就、南仁东主题绘本都已进入脚本打磨阶段 。
基于 FAST 的严肃科学绘本, 不仅能传播科学知识, 向儿童介绍国之重器, 还 能提高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
0票
2e-08-传统文化形式在天文科普中的应用
查看详情
传统文化形式在天文科普中的应用一直是协会在研究的课题,目前推出了天文灯谜以及天文相声《天文图》。天文灯谜在元宵节及中秋节通过协会qq官号推送给关注用户,并进行互动和抽奖,通过灯谜的形式来推广天文知识和文化。天文图是由协会日常事件结合天文知识及传统相声段子包袱改编而来,以表演的形式在活动中推出,作为娱乐环节适配于各种例会及活动中,兼具娱乐性及教育性。
0票
2e-09-独树译帜
查看详情
该作品是天文系学生自主发起翻译天文学专业科普视频的 系列英文字幕,自 2021 年 5 月起,已完成了欧洲南方天文台 ESOcast 专题节目 65 篇字幕的翻译和校对,计划长期、持续 开展国际一流天文机构科普视频的字幕工作。
工作体系:首先遴选适当视频节目进行字幕翻译,通过校 内审核体系后,再投稿至 ESO 官方,得到官方认可后,将视频 引入到 B 站等国内主流平台。项目计划扩大团队人数,开展有 质量、有规模的天文科普字幕工作,让学生能在具体场景下学 习专业英语,了解天文学前沿。同时,字幕作品可以为公众引 入更多的专业性强、科学性高的天文科普资源。
创新点: 1、建设国内最专业、最具影响力的天文字幕团队,获得大
量字幕作品。 2、学生基于专业场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专业英
语,积累词汇,训练中文表达能力。
0票
2e-14-器说天文之探秘三星堆
查看详情
器说古天文,探秘三星堆。三星堆是古蜀先民的文化遗迹,其中挖掘出的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这些看似怪诞的器物,蕴含着古人对宇宙的猜想、对太阳的崇拜。从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到如今的天眼,人们探索宇宙的观测工具不断更新,无不体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探索宇宙的渴望。
本团队基于地理师范生知识背景以及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结合三星堆文物展览,设计了一套高中天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文物并以小组形式选择感兴趣的器物或话题探索三星堆文物背后的天文学奥秘。期望通过这一天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的天文思维,继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三星堆的魅力。
0票
2e-20-悠悠亘古涌星河——浅话天文前世今生
查看详情
本作品设计并制作了关于描绘“天文前世今生”的系列漫画海报。从古至今山河尽变而星河恒久,为了展现天文前世今生的演变发展,我们设计了系列海报。第一张,“北斗七星”作为方位识别的重要天文特征,平行星河下古今女“木兰”们眺望星河守护国土;第二张,浑天仪是浑象和浑仪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天眼Fast探索未知宇宙,帮助我们研究宇宙的演化历史,穿越古今两种天文仪器的“对撞”;第三张,为了跨越山海古人利用星辰的位置来定位自己所在的大致位置,于是发明了牵星术。如今航海领域六分仪能迅速确定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0票
2e-22-月有阴晴圆缺科普漫画
查看详情
我们团队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宗旨下,选择了月亮这个创作背景,并以此创作了《月有阴晴圆缺》这幅科普漫画。创作期间也进行了知识的调研商讨等等过程。
漫画中主要介绍了星球的概念,月亮的发光原理,各种月相背后的科学知识等。为方便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们在漫画中将月亮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为了介绍各种月相的特点,我们又以第三方叙述的方式阐述了其内容;为了让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漫画中还引进了有关月亮的各种诗句,观看起来并不枯燥生硬。
此作品内容通俗易懂也不只停留于科普表面,对于月亮的科普我们从根源上阐述,让科普内容更加深刻,同时也让科普知识变得更具有可能性。
0票
此类别无投票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
2022年第五届CAIC竞赛作品网络投票
复制